top of page

綠色衣物:

1. 製造過程沒有造成環境汙染的衣物。

2. 利用環保回收過後的材料所製成的衣物。

圖為將寶特瓶分解後,再萃取出可用物質之流程圖。

引言
流向二
流向一
背景
舊衣流向

解方

         立委陳節如於2015年立法院質詢時曾指出,台灣舊衣回收量龐大,可試著採取舊衣再生的技術,將廢棄衣物中可用的纖維提煉出,重新再利用,以減少廢棄物的問題。

 

        對於陳節如提供的方法,文化大學紡織工程學系王權泉教授說,目前採取這種作法的單位比較少,主要是因為不符合經濟效益的緣故。現在坊間的衣物構造複雜,除了布料之外常常還有其他零件,例如鈕扣、拉鍊等等,若要提煉纖維,必先得另利用其他技術將這些零件分離方能達成,而這種技術將會連帶增加製造的成本,對廠商來說又是一筆負擔。

 

        此外,回收物當中提煉人造纖維,也是再生技術的一種,由廢棄物原料所製造出來的衣服,就稱為「綠色衣物」。以寶特瓶為例,廠商回收後將之清洗、切片,隨後把這些碎屑分解、聚合成顆粒,再抽絲成紗,

舊衣再生技術是否可行?

文稿/王元容

​小百科資料蒐集/王元容,製表/卜舒綺

製成衣物的原料。(見左下圖)王權泉提到,在歐盟許多國家,政府都要求企業所生產的衣物必須經過這種環保程序並且經由相關單位認證。

       

       然而在台灣,此種程序並未被廣泛採用,原因是台灣中小型廠商居多,對其而言,額外的加工程序和環保認證的規費都是另外一筆成本,況且若消費者本身並不在乎衣物是否經過環保認證,廠商也不會花額外的成本去實踐這種方法。

 

        實際面來看,大部分的人,都不會為了環保而犧牲經濟利益。因此,王權泉提到關於舊衣問題的解決方法,只能呼籲消費者的心態要改變,不要消費過度,如此才能減少不必要的廢棄舊衣,畢竟生產者是遷就消費者而生產,若消費者心態改變了,生產模式也會因此而受影響。

小百科

照片來源/王權泉老師提供

小百科

        綠色和平組織台北辦公室的羅可容主任,最近正在帶領團隊製作時尚產業「過度消費」的專題,並針對特定族群做了一系列的消費習慣調查。調查顯示,年齡層二十五到四十歲的民眾,普遍有「衝動購物*」的傾向。國家之間相比,以中國更為顯著,羅可容認為這種現象可能跟手機支付的便利性有關。

 

        根據針對台灣民眾消費習慣的問卷調查,百分之五十四的人認為自己擁有的衣服比需要的多;百分之五十四的人會因為買一送一或免運費等消費福利,買下自己不需要的東西;百分之八十二的民眾看到社群網站的開箱文,或是網路紅人的分享文,就會被激起購物的慾望;更甚者,高達百分之八十八的民眾購買衣服,只是因為看到別人穿起來很好看。

 

        羅可容呼籲消費者重新思考購物的意義,希望能夠透過上述調查數據,給消費者一個重新檢視自身消費習慣的機會,並重新思考快速時尚風潮對自身消費行為的影響。如果消費者將購物視為一種「興奮劑」,衝動購物的行為就為一直存在,這樣反而會促進並縮短快速時尚發展的進程,連帶讓舊衣囤積問題更加嚴重,陷入惡性循環。

        龐大的舊衣量造成了舊衣回收後續處理的問題,對環境也會造成負面的影響。大量舊衣的產生,其實源自於「快速時尚風潮」,而這種風潮,又和消費者購物習慣息息相關。

        快速時尚所主打的便宜與高汰換,刺激消費者短時間內大量購買衣物的慾望,而不久新一批款式推出之後,消費者便會立刻「跟上流行」,並淘汰掉上一期的衣服,其中有些被淘汰的衣服甚至從未被穿過,就直接被扔進回收箱了。通常消費者購買這些衣服的原因並非需要,而是因為便宜、名人代言或甚至只是想要跟上新潮流。這種快速時尚造成的過度購物行為,可被視為大量舊衣問題的元兇。

文稿/王元容

​小百科資料蒐集/王元容,製表/卜舒綺

舊衣問題人人有責 檢視消費行為

上圖為綠色和平組織針對台灣25~40歲民眾消費習慣之問卷調查。

衝動購物:

綠色和平組織將之定義為「買下不需要的東西」

製圖/王元容

解方
國外案例
bottom of page